漲價和缺單形勢下 紙板、紙箱廠如何融合發(fā)展?
經過2018年,二級紙板廠驚悚地發(fā)現,曾經享受著的板箱分離帶來的優(yōu)勢,幾乎在一年時間里喪失殆盡。2017年時,一間獨立紙板廠可以掙3000-5000萬凈利潤,轉眼間,只剩下一個零頭。
迅猛發(fā)展十多年的板箱分離模式,在二級廠產能嚴重過剩的時代,面臨著巨大的危機。在2017的市場風口中,大門幅瓦線的訂單爆滿。事隔一年,風口退去,在市場預期看淡的心態(tài)下,紙板廠是硬著頭皮上大線,還有不少紙板廠干脆放棄提貨。
短短兩年時間,冰火兩重天。那么,這是為什么呢?或者說板箱分離為什么會導致危機發(fā)生?
1、紙板必須集中生產的特性勢必追求高開機率。
2、大線的效率優(yōu)勢,在不充足的訂單面前,已被低開機率抹平。
3、降價促銷在產能過剩時代已不具備提升產能的條件。
相對地講,二級廠在開機率維持上,處于最不利的地位。造紙廠可以集中開機一個月、集中停機半個月;紙箱廠可以隨開隨停,間歇生產。
聽到一個行業(yè)人士的精準比喻--造紙廠是加工面粉的,二級廠是做餃子、面條的鋪子,紙箱廠是能獲取客戶的送外賣小哥。加工面粉環(huán)節(jié)是可以集中時間大批量完成的,外賣小哥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干活,而煮面條的鋪子,是希望每天都有足夠的訂單,即便訂單再少,你也得天天開門待客。
這還僅僅只是效率層面的危機,最為尷尬的,是紙板廠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客戶。因為,瓦楞紙板不是最終的產品狀態(tài),無法作為終端產品進行銷售,只能賣給紙箱廠。
在產能不足時代,任何一家新增的紙板廠,均能對應新增的社會需求,買賣雙方均能獲得滿意的收益。
用以前的眼光看,是紙板廠的發(fā)展為三級廠的繁榮提供了條件。十多年彈指一揮間,紙板產能過剩了……這時的真相卻是:紙箱廠是把紙板加工的環(huán)節(jié)外包給了紙板廠。
紙板廠實際完成的只是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,而紙箱廠卻是完成了銷售環(huán)節(jié)。原以為板箱分離僅是一種生產模式的轉換,現在再看,實際上是產銷分離的轉換。
在造紙廠依靠行業(yè)優(yōu)先地位攫取了產業(yè)鏈大部分利潤的情況下,留給二、三級廠的利潤空間,只會越來越少。紙價漲,二級廠得風順水、三級廠怨聲載道;紙價跌,二級廠“割肉喂鷹”、三級廠靜觀其變。
二級廠因為設備投資較大、庫存原料較多成為資產密集型的生產型企業(yè);三級廠盡管投資少,但賬期長、客服繁瑣,從而成為銷售服務型公司。
說來說去,二、三級廠是命運共同體里的兩個緊密相連的工序。既然是命運共同體,就不應該再用相離的視角看待這件事。若二、三級廠不能坐在一起喝喝茶,談談合作、聊聊整合,便不能還原整個產業(yè)鏈應有的狀態(tài)。
二、三級廠必須有打破僵局的勇氣,各自發(fā)揮產、銷優(yōu)勢,進一步整合產銷分工模式,才有破局希望。